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在欧洲各国陆续完成,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和机器大生产的推广标志着工业化时代已经到来。
与此同时,在评价工业化带来的结果和发展前景时,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两个代表性流派。乐观派把人类社会划分为“野蛮”和“文明”两个阶段,认为工业化是“文明”对“野蛮”的胜利,而西方文明是人类的最高文明。悲观派则认为工业化虽然带来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社会危机四伏。
与这两个流派不同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业化作出了全面评价。他们认为,工业化是推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现代化的首要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现代生产方式在它的最初时期即工场手工业时期,只是在现代生产方式的各种条件在中世纪已经形成的地方,才得到了发展。”他们把大工业所创造的发达市场和城市称为“现代化的世界市场”和“现代化大工业城市”。
在肯定现代化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对实现现代化的方式进行思考。他们认为,现代化不单纯等于生活方式的改进和社会财富的增值,更要重视人的现代化。
马克思恩格斯以美国为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现代化的尖锐矛盾。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后,采取发挥资源优势、主动融入世界市场、注重科技创新等一系列现代化举措,“已经成为英国在现代工业中的竞争者”。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美国现代化没有消除国内一系列矛盾,也没有给世界带来共同繁荣。南北战争是“没有崇高目的和社会需要的、跟旧世界历次战争一样的另一次战争,其结果将不是粉碎奴隶的锁链,而是为自由的工人锻造新的镣铐”。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对工人的奴役。他们把工业化同社会化生产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又把社会化生产发展同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壮大以及社会历史进步联系在一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恩格斯则在《对英国北方社会主义联盟纲领的修正》一文中号召:“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马克思恩格斯预言,工业化发展的最终结果必将摆脱资本的形式而造福于全人类。一方面,“通过有计划地利用和进一步发展一切社会成员的现有的巨大生产力,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另一方面,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他们明确主张在改造现实的实践活动中要把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当作其理论的出发点,并将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根本准则。在现代化这一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格外强调以人为主体,从现实的人及其独立性和自主性出发,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真谛。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表现,现代化反映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跃升过程。人类社会越发展,人的作用越突出、越关键。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贯通着推进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毕生奋斗的目标。“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与价值旨归。中国共产党人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努力实现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既增进当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孙后代权益,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清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求索与创造,其中始终暗含着促进人的现代化这一价值立场,开辟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新境界。(子平)
(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